close

        楊龍立教授對科學下的定義:「科學是人類經由探究的過程,理解自然現象的奧妙,從而發展出解釋自然現象的理論知識。」

       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趣味科學講師廖進德老師:「科學因人而生,科學活動的主體是人,即便是大人,重點也不在於得到最終的結果或知識,而是不斷求知的探索歷程。」

         幼兒的科學教育,是要讓他們「學習如何學習」(learn how to learn),引導他們去探詢「How」與「Why」,要增強及滿足他們本身具有好奇、探索及找答案等能力的過程,孩子一旦具備了這樣的態度與能力,面對任何問題就能以類似的方法與經驗去觀察、推論或探究,同時也不斷展現出新的觀點與方法,他將會更勇於挑戰。

          MoNa麻麻平日其實也會帶著Mo哥哥與Na妹妹探索生活中的事物,但之前沒想到,原來這也是幼兒的科學教育

像是MoNa麻麻在MoNa洗手洗不到的時候,會跟MoNa一起想辦法

      1. 墊腳試試看

         2. 可能是請MoNa拿椅子到洗手檯旁邊站上去洗手

         3. 用大人的手當水的軌道

 

最近,MoNa麻麻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用生活中的物品(紙與杯子)做的實驗,於是興致勃勃地帶著MoNa一起在生活中玩科學
 

材料:A5紙*1張、杯子*3個、一杯水

 

生活中玩科學  思考的問題:如何讓杯子在紙上不要掉下來?

1D6DC9DF-2C42-4B01-8D2F-A18893045D98

↓Na妹妹試試看

52EA9B77-2889-4F89-B920-AF1486B75532

↓Mo哥哥將兩個紙杯移靠近了,於是成功地放上紙杯

F652DFF7-366D-4457-96C4-53F1516F162F
↓接下來試試看MoNa媽媽看到的作法:先將紙摺成一摺一摺的

612CC50D-4550-44A9-A03B-39BA611EDA38

↓不移動原本紙杯距離的情況下,放上已摺過的A5紙

771CAA13-76B8-4AB2-A51D-3894A31C9EC3

↓ Na妹妹再次嘗試放紙杯

7EB2FA88-082B-4EF1-B733-749215116449

↓ 成功了!!! 之後,MoNa麻麻還有嘗試在上面的紙杯裡面到水,紙杯一樣式穩穩地

B6C7E8D7-518E-4013-8F89-E953CBE4CD0F

MoNa麻麻引導思考:

1. 怎麼為這樣?→這部分需用假想(如,很像多了很多繩子拉住)以及類似物品的舉例,MoNa才能理解。

因為沒摺疊的紙放上紙杯,紙杯的重量會集中在紙的中間,而摺疊後的紙,讓紙杯的重量均勻的分佈在整張紙上了!

2. 如果紙摺另一個方向條紋可以嗎?
MoNa麻麻與MoNa實際嘗試後發現不行,接著再次思考為什麼?


       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趣味科學講師廖進德老師強調,面對幼兒,更需要以孩子為本位,瞭解孩子的特性和需求,才能擴展他的學習興趣;當孩子的學習歷程是愉悅的,他就會複製這樣的經驗,成為主動學習的有機體。基本上,0-3歲階段的孩子,是用感官動作盡情去體驗,而3-6歲階段的孩子,則是進階到學習思考、提問和解決問題。

文章中寫到引導孩子探索科學的6原則:

  1. 孩子可動手操作的活動:對於必須透過感官學習的幼兒來說,視覺和聽覺刺激是重要媒介,如果看不到變化,超出他們認知能力的範圍,就不可能瞭解整個科學活動的意涵。
  2. 是孩子願意主動參與、符合他能力的遊戲:提供給孩子的活動,一定要符合他的能力,更要和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關。
  3. 配合注意力,從短時間可看到變化的活動開始: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短暫,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變化結果的活動,較難引起持續探索的興趣。
  4. 適當提問與對話,但不要打斷孩子探索:當孩子正在進行探索時,爸媽只須在一旁鼓勵他「試試看!」如果爸媽開口提問,必須謹記讓孩子保持「主導者」的角色,不要變成「教」孩子。
  5. 面對孩子的「為什麼」要有耐心回應:當孩子開口問問題時,爸媽耐心回應並不等於有問必答地直接給結論或一定要給標準答案,最好的方式是抓住這個時機,反問回去。
  6. 對孩子沒有危險性的活動

以上部分內容截自:<和孩子在生活中玩科學>    https://parents.hsin-yi.org.tw/Topic/Index/23?TopicID=1114

→如果MoNa麻麻早一點看到這篇文章,之前應該就不會買科學實驗相關的書了

#Mo 5y3mNa 4y1m❣️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もな麻麻 的頭像
    もな麻麻

    MoNa麻麻 的部落格

    もな麻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