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因緣巧合下,認識了一位朋友,她介紹我閱讀關於 何翩翩 老師的書籍。
於是我買回來,並開始閱讀了^ - ^
(#Mo 2y6m; Na 1y4m❣️)
- 蒙特梭利理論是由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所提出的
<蒙特梭利的三大教養核心>
一、敏感期》她說:「每個兒童都有一種內在衝動,指引他去做一些重要的動作」「幼兒會在敏感期學會調適自己,並習得特定的能力」
- 書本寫
當孩子正在敏感期中卻被打擾、干涉時,就會出現大人眼中所謂的任性、亂發脾氣、不聽話的行為。因此,「動手是敏感期的需要」。→沒錯這正是Mo哥哥正在經歷的階段!
- 看書前,我的應對策略:只要他所要體驗的東西,不會造成他安全問題,且不妨礙、傷害到他人。基本上,我都會讓他動手!
- MoNa麻麻記得在 作者—羅寶鴻 的書中也有類似的概念「與其阻止小孩使用東西,不如教小孩如何正確使用東西」
- 作者建議: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,要先分辨這行為是孩子「敏感期」或「情緒化」的表現。→但該怎麼區分呢?
[經驗分享]
目前我是在MoNa表現出行為時,先不帶入主觀想法,耐住性子等待他們完成行為,常常就會發現他們的行為背後其實都是出於好意(如果小孩行為結束後,仍不理解,可嘗試詢問小孩動機)
- MoNa麻麻記得在 作者—羅寶鴻 的書中也有看過一段話「如果成人能放下自己主觀的評估與判斷,以更客觀的態度來看小孩,大人就能慢慢看清小孩當下在做什麼,以及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多做。」
注意
但若MoNa在做出行為中就被打斷或制止,則常會出現情緒化的行為表現。此外,有時是他們對於社會規範還不了解,因此若是屬於社會規範的範疇,我仍會制止。
{大人應對策略}
「敏感期」》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探索
「情緒化」》保持底線,同理情緒但不認同行為
- 看書後,我在需要處理情緒化的行為時,會更注重小孩的情緒(同理情緒),再說出我制止的原因,另外,我習慣再給予他們應對的方法。
舉例:MoNa現在很愛爭寵,常常發現有一位大人抱著其中一位,另一位就會馬上要求要抱。(這部分我覺得合理)但他們會在大人正在吃飯時出現這個行為,要求大人抱著他們並說故事,這不就等於那位大人不能吃飯了⋯
{MoNa麻麻實際應對情形}
MoNa麻麻:「我知道你們喜歡爺爺說故事,但現在爺爺的肚子好餓喔!是不是應該先讓爺爺吃飯呢?」
MoNa反應(哀傷的表情):「不要」
MoNa麻麻:「你們現在是不是難過不高興了?」
Mo哥哥(目前在事件當下常處於否認負面情緒的狀態):「沒有」
MoNa麻麻:「你們可以先在沙發玩玩具,等爺爺吃完了,就可以講故事給你們聽囉」
MoNa 冷靜一下後,回應:「好」就跑去玩玩具了
嘗試使用後,MoNa在當下情緒的恢復有變快,在聽原因及對替代解決方案的接受度也有提升。不過,就算這樣,家長們別誤以為不會有下一次!因為要更改一個習慣、一個想法,是需要一段時間的~但這時間你覺得值得嗎?你願意花嗎?
MoNa麻麻覺得值得因為我希望小孩是真正的理解且願意、同意這麼做,而不只是表面的順從!
#蒙特梭利 #情緒教養 #當媽後才開啟我的閱讀之路 #順應孩子的需求(敏感期)#同理且堅定的態度回應(情緒化) #相信孩子
再來要介紹的是所有蒙氏教育者的中心理念!!!!
二、跟隨孩子》蒙特梭利說:「大人必須『跟隨孩子』,並信任孩子的渴望以及具有發揮潛能的能力。」「我們必須建立從一出生就開始的新教育方式,教育必須依據孩子天生的自然法則重建,而非依據大人社會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偏見。」
- 書本寫到 在蒙特梭利的著作中提到
- 大人總習慣於「抑制孩子的發展」,認為小孩不動才是乖,有時是出於不信任孩子的能力→導致什麼事情都不放手讓小孩做,什麼事情都幫小孩作好,這就是所謂的「過度寵愛」
- 作者建議:
1. 用正向的信念去相信孩子的能力,放手讓小孩自己完成,培養出獨立、自信,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孩子。
2. 相信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本能,大人的工作只是 陪伴 和 引導,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、站上自己的舞台,孩子才能享受屬於自己的成就。→MoNa 麻麻覺得在教養理念中這觀念很重要!大人教養的角色不該是讓小孩學會乖乖聽話⋯
- 書上分享的實用小技巧:
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麼辦呢?
可以從以下幾點嘗試著手:
1. 提升運動量
2. 定時定量》這一點MoNa麻麻贊同「定時」讓小孩作息有規律,但「定量」的部分我覺得不用這麼要求,只要小孩有覺得吃飽就可,因為大人也會有食慾佳及食慾差的情況,MoNa 麻麻覺得小孩也是一樣的~
3. 減少用餐時環境的干擾
4. 營造好的用餐氛圍
5. 嘗試讓孩子成為主動進食者
接著請家長提供健康且多元的飲食,並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好好吃飯。除非小孩出現浪費食物或不尊重別人用餐的行為,請立即教導孩子「正確的行為」。
→注意
是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,而不是一昧的說「不可以xxx」。
[經驗分享]
Mo哥哥與Na妹妹是個性很不同的小朋友~Mo哥哥很重視玩樂,而Na妹妹很重視吃東西。
在Mo哥哥飲食的部分,MoNa 麻麻有嘗試改變的地方有:
1. 提升他的運動量(天氣好的時候會盡量讓他去戶外玩)
2. 嘗試讓孩子成為主動進食者(嘗試讓Mo哥哥自己夾菜進碗裡)
3. 若是我們幫他夾菜,會先訊問Mo哥哥意見,且食物會分次少量給予(等他還要再夾給他,以避免浪費食物)
4. 定時(如果是MoNa麻麻自己帶的時候會跟MoNa說整天的行程規劃)
5. 營造好的用餐氛圍(吃飯時會盡量談論MoNa有興趣的話題)
6. 減少用餐時環境的干擾:這部分在MoNa家裡比較做不到,因為整個房子都可以是他們的遊戲區
MoNa麻麻覺得改變前面這幾項確實有讓Mo哥哥更願意主動進食。可是在「挑食」的部分可能不一定有很大改善⋯如果Mo哥哥挑食的話,我會嘗試用他的語言與他溝通,希望他至少可以先嘗試看看,但如果還是不願意,我會告訴他優缺點,並尊重他的選擇。→有同樣困擾的大人可以試試看,或者有不同做法的大人,也歡迎分享與討論~
{MoNa 麻麻實際應對情形}
Mo哥哥是位熱愛工程車的小男孩
MoNa 麻麻:「我是一台挖土機,你當一台砂石車好不好?」
Mo哥哥:「好,我是一台砂石車。」
MoNa麻麻:「我要挖土(青菜)倒進砂石車(Mo哥哥的嘴巴
)囉!」
Mo哥哥會融入情境並張大嘴巴
MoNa 麻麻放菜進去Mo哥哥時也搭配音效,讓用餐的氣氛更佳愉悅~
三、自由與紀律》蒙特梭利說:「自由必須以獨立為基礎。」「紀律是間接的在工作與發展活動時所產生的,每個人須靠自己的努力,透過冷靜和沈著的動作引導用來賴以生存的內在火焰,找出如何控制自己方法,而不是靠外來的力量。」
- 書本寫到
在蒙特梭利的觀念是 「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紀律之上,當孩子願意遵守紀律時,他的自由就是無限的。」「孩子需要有選擇的自由,才能激發他們內在的動機。」
- 紀律是自發的約束,而非服從大人的控制
蒙特梭利的紀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「主動」與「積極」。當孩子需要遵守某些生活準則時,能自發的約束自己的行為,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就是「紀律」。
→大人的責任是「教會小孩『責任』在哪」。
- 給孩子「有限的自由」—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。
自由是需要限制的,它不是讓孩子任性而為,而是需要被紀律制衡。
以「不動怒的堅持」重複管教的原則
前額葉(理性思考)要到20歲才會成熟!
只要大人調適好自己的情緒,不跟著哭鬧孩子的情緒走,並釋放一些正面訊息,就可以讓親子衝突降到最低。
→遇到情緒化的行為時,MoNa麻麻的做法是 同理小孩的情緒,但不認同小孩的行為。
[經驗分享]
MoNa麻麻其實是位給Mo哥哥和Na妹妹不少自由的媽媽
只有在當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權益以及會害自己或他人受傷時,我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,或是給予他們有限的自由(保有選擇的權利:經常為2選一)。
{MoNa 麻麻實際應對情}
MoNa 麻麻:「Mo哥哥我們等一下要回家囉!等一下爸爸媽媽準備要去上班了。」
Mo哥哥:「不要!」
MoNa 麻麻:「Mo哥哥喜歡這個玩具,好想繼續玩這個玩具對嗎?」
Mo哥哥:「對,我好想玩這個玩具。」
MoNa 麻麻:「媽媽也覺得這個玩具很好玩,可是爸爸媽媽今天要上班。那再玩一下下我們就回家,你要再玩10秒還是20秒?」
Mo哥哥:「20秒。」
接著,通常Mo哥哥會堅持自己數數~
Mo哥哥數完後,就會自己收玩具跟我們回家。